从南京路到直播间,记录上海老品牌如何在新消费时代重获青春


419上海龙凤网
2025年端午节前夕,杏花楼食品厂的直播间里出现了戏剧性一幕。82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师傅与虚拟主播"小杏"同台包粽子,传统手法与全息投影的碰撞让直播间人数瞬间突破百万。"我们研发了'气味模拟器',"品牌总监指着屏幕右下角的图标解释,"观众点击就能闻到粽叶清香。"这场直播最终带动杏花楼端午礼盒销售额同比增长320%,其中00后消费者占比达到47%。

在豫园九曲桥畔的"南翔小笼元宇宙体验馆",我们看到了更富想象力的尝试。游客戴上AR眼镜后,能看到1900年南翔镇的原貌与现今街景重叠。"这个蒸汽效果是我们根据老照片还原的,"技术总监调整着全息投影,"连当年老师傅揉面时的呼吸节奏都做了数字化存档。"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科技感十足的空间最受欢迎的项目,竟是复原了1980年代国营饮食店售票窗口的互动装置。

最具启示性的转型发生在淮海中路的"光明邨"升级店。第三代传人李经理保留了传统熟食窗口,却在二楼开辟了"记忆实验室"。"我们用分子料理技术还原了1958年的酱汁配方,"她展示着实验记录,"但真正打动顾客的是这个。"她指向墙上的数字相册,老顾客上传的家庭聚餐照片会自动生成"味道时间轴",记录着几代人与光明邨的情感联结。

当黄昏时分站在外滩回望,老字号店铺的霓虹灯与摩天楼的LED屏交相辉映,突然明白:上海商业文明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坚守旧物,而在于那种将回忆转化为未来的神奇能力。
新夜上海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