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历时三个月的实地走访,记录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再生,展现老街区在现代都市中的独特魅力。


【本报特约记者 林微雨】2025年初秋的午后,当武康大楼的弧形阳台上,法国设计师Antoine用3D打印技术复原1924年的铸铁栏杆时,安福路话剧中心的演员们正排演着以邬达克为主角的新剧,而乌鲁木齐中路的菜场里,摊主王阿姨的微信支付提示音与弄堂深处的钢琴声奇妙共鸣——这种多元共生的日常,正是衡复风貌区最生动的当代叙事。

第一章 建筑的时光对话
在修缮后的黑石公寓,我们见证了最富创意的改造:保留了1935年的马赛克地砖,却嵌入了地暖系统;老式电梯旁新增了无障碍通道,电梯井则改造成垂直图书馆。这种"修旧如新"的理念贯穿整个片区——哥伦比亚俱乐部的壁炉里装着智能温控器,而上方花园的石库门门楣下,隐藏着人脸识别系统。"保护不是封存",负责修缮的建筑师赵明远指着衡山路8号的水刷石墙面:"要让历史材料继续呼吸"。
上海龙凤千花1314
第二章 街区的有机更新
五原路288弄的"共享花园"里,日本料理店主山本和本地画家老陈共同照料着三十多种香草。这种自发形成的社区生态催生了新型商业模式:老陈的画作为餐盘装饰,而山本的芥末被制成油画颜料。更令人惊喜的是"街区策展人"计划——商户每季度轮值策划橱窗展览,近期主题"梧桐记忆"收集了居民提供的500多张老照片,在沿街17个橱窗同步展出。
上海品茶论坛
第三章 文化的基因重组
在徐家汇公园的"记忆亭",我们听到了最珍贵的城市声音:1940年代有轨电车铃声与2025年新能源公交的提示音在声学装置中交织。这种文化自觉正在蔓延:小学生用AR技术寻找建筑上的art deco纹样,而外国游客通过"邬达克建筑护照"打卡集章。最具突破性的是"声音地图"项目——扫码即可收听某栋建筑在不同年代的声响档案,目前已收录1930-2025年间超过2000条声音记录。
上海品茶网
【记者手记】当深夜的复兴西路上,看见百年梧桐的树影与全息投影的蝴蝶共舞,突然懂得:真正的城市更新,是让每个时代都能在砖石间留下自己的印记,又为未来预留生长的空间。(全文约37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