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访上海多个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记录这座工业重镇如何通过创新设计让老厂房重获新生,在保护城市记忆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首席记者 吴明)杨浦滨江的上海制皂厂旧址,机器轰鸣声已被艺术家的交谈声取代。这座建于1923年的工业建筑,如今是亚洲最大肥皂主题博物馆"皂梦空间"。"我们保留了所有生产线,"策展人林岚指着泛黄的设计图纸,"只是现在它们讲述的是设计史。"

这种蜕变正在上海各处上演。市文旅局2025年数据显示,全市已活化利用工业遗产127处,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汇西岸的"星美术馆",由原铁路南浦站煤仓改造而成,锈蚀的钢架结构与当代艺术展品形成奇妙对话。
上海龙凤千花1314
"改造不是抹去历史。"在普陀区"创享塔"园区,设计师李翔向记者展示他们的"痕迹保护"理念。这个由上海被服厂改造的创意园区,刻意保留了墙上的生产标语和斑驳的机床底座。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数字档案库",通过扫描设备可查看建筑原貌与历史影像。
上海龙凤419体验
产业转型呈现多元可能。记者在虹口"音乐谷"看到,原上海电子元件厂的厂房已成为交响乐排练厅,声学专家利用工业建筑的独特结构打造出完美音场。"这些混凝土柱子,"指挥家余隆抚摸着粗粝的表面,"本身就是最好的共鸣箱。"
上海花千坊龙凤
文化活动赋予新生命。周末的宝山"智慧湾"科创园,原上海第三毛纺厂的巨型蓄水池正上演沉浸式戏剧。数据表明,这类工业遗产文化活动上座率达92%,远高于传统剧场。在松江"云间粮仓",30座圆形粮仓变身为艺术装置,每晚的灯光秀演绎着上海粮食供应史。

从黄浦江畔的船厂到苏州河边的仓库,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着上海的未来构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