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四个月深入上海及周边8个城市,走访15个数字经济产业园、32家标杆企业和7个跨区域数字治理项目,结合长三角数字经济白皮书最新数据,从基础设施共建、产业生态共育、数据要素共享、治理体系共融四个维度,解读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模式。

(数字经济首席记者 张智)在G60科创走廊的联合创新中心,上海的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正与苏州的制造业工程师远程调试智能生产线;200公里外的杭州云栖小镇,来自长三角各城市的程序员们正在协作开发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两个场景生动展现了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
第一章 底座共建: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关键进展:
1. 建成全国首条跨省5G专网
- 覆盖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
- 时延降低至8毫秒
2. 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投入运营
- 总算力达500PFlops
上海龙凤论坛419 - 服务企业超2000家
---
第二章 产业共育:数字产业集群的协同培育
典型案例:
- 上海张江的芯片设计+无锡制造的"虚拟IDM"模式
- 杭州电商平台+苏州制造带的"C2M"柔性供应链
- 合肥量子科技+上海金融的"量子金融"应用场景
某智能制造企业CEO表示:"我们在上海做研发,在周边城市布局生产和物流"。
上海龙凤sh419
---
第三章 数据共享:要素市场的跨区域流通
制度创新:
1. 建立长三角数据交易服务平台
- 上架数据产品487个
- 交易额突破50亿元
2. 推出政务数据"一网通享"机制
- 共享数据项达1200余个
上海龙凤419社区 - 调用次数超1.2亿次
---
第四章 治理共融: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示范应用:
- 跨省医保结算覆盖所有三甲医院
- 电子证照互认事项增至210项
- 突发公共事件协同响应时间缩短60%
(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