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道历时半年跟踪记录16位上海女性在数字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她们将海派文化注入数字时代的探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软实力。


【电头】本报文化观察组 上海报道

■ 数字策展人林微的日常
08:00 在外滩源数字档案库检索老照片
14:00 在张江AI实验室训练文化识别模型
19:00 在豫园元宇宙展厅调试全息投影

上海龙凤论坛爱宝贝419 ■ 2025文化创新数据
1) 女性主导的文化科技企业占比67%
2) 市级非遗数字化项目女性负责人92%
3) 数字内容创作者性别比例1:1.5
"性别天花板正在被技术打破"同济教授指出

上海娱乐 ■ 百年时空对话
1920s:沪上首位女记者
→ 2025:元宇宙新闻主播
1950s:纺织厂女工程师
→ 2025:智能穿戴设计师
1980s:证券柜台员
419上海龙凤网 → 2025:区块链金融师

【记者手记】
从永安公司的售货员到数字藏品策展人,从百乐门歌女到AI训练师,上海女性的职业变迁史就是一部微型城市发展史。在2025年的元宇宙展厅里,00后数字艺术家与90岁剪纸传人正通过触控屏切磋技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海派文化最动人的传承方式。
(全文约3180字,含53个采访点、61组数据、42位受访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