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通过跟踪记录南京东路改造升级全过程,实地走访68家代表性商户,分析近三年消费大数据,揭示上海在平衡历史保护与商业创新、本土特色与国际表达方面的独特探索。


(本报商业观察组 王立)周五晚7点,新世界城的全息投影橱窗前,来自德国的游客汉斯正用AR眼镜"试穿"老字号培罗蒙定制西装;与此同时,第一食品商店的智能收银系统自动为杭州游客李雯推送了伴手礼组合优惠;而在华为全球旗舰店的元宇宙体验区,上海高中生陈昊戴着VR设备"漫步"在1920年代的南京路......这些发生在1.5公里百年商街上的科技与人文碰撞,勾勒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新图谱。

■ 改造核心数据
• 数字化渗透率达92%(覆盖支付、导购、物流全流程)
• 老字号创新门店占比65%
• 夜间经济贡献率提升至43%
• 境外消费占比回升至28%
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 三大转型引擎"
√ "城市直播间"计划(年直播场次超1.2万场)
√ 数字孪生管理系统(接入2.6万个物联网节点)
√ 消费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58项客流指标)

上海私人品茶 ■ 业态创新案例"
✓ 邵万生"醉糟实验室"(传统糟醉+分子料理)
✓ 沈大成"二十四节气糕点"(非遗技艺+3D打印)
✓ 永安百货"时光档案馆"(历史陈列+全息剧场)

■ 国际对标分析"
上海龙凤419 ▷ 坪效达巴黎香榭丽舍大街85%
▷ 客流密度超东京银座1.3倍
▷ 品牌更新速度追平伦敦牛津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指出:"南京东路改造打破了'千街一面'的困局,其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数据为脉的升级路径,为全球传统商业街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模板'。"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5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报告》)